在数字时代信息共享与司法公开的浪潮中,伴随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传统封闭式审判模式正悄然变革,民主化的审判程序逐步构建。在此背景下,法学院于2025年5月22日举办第169期本科生“每月法律论坛”。本次论坛由法学院副教授、2024级6班班主任苗炎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围绕"公众参与审判如何实现"这一主题,组织四组同学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同学们立足公众参与审判的实践路径,从不同角度提出独特见解,展望未来发展,积极回应时代命题。
吴思泽团队围绕“公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中国范式建构”这一话题,系统梳理中国公民参与审判的制度演进与历史脉络,透视陪审员制度的实践状况,并结合霍布斯、贝卡利亚等多位思想家的理论,深入探讨其深层逻辑,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对人民陪审员制度框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完善路径。
小组成员:吴思泽(汇报人)、李恩惠、李珂莹、栾盛涵、孙清扬、王雪
张启欣团队聚焦数字时代陪审员制度优化,结合全国参审数据,指出陪审员制度现存“陪而不审”等困境,表示应从制度设计、多元参与和结果应用三方面协同推进,并提出建立公众意见反馈与回应机制的解决方案,展现数字化协同参审与全流程监督的实践路径,兼具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亮点。
小组成员:张启欣(汇报人)、梁赛雅、张锦钰、申中豪、罗婧文
马嘉莹团队着眼公众参与审判中法理与情理的冲突解构及调和路径,结合“于欢案”等热点司法案例深入分析法理与情理冲突,创造性提出“司法体系构建+大众治理完善”的实践途径,兼顾法律与社会效果,基于司法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平衡观提出了实现公众参与审判的可行性方案。
小组成员:马嘉莹(汇报人)、孔维翔、王可欣、卢泓熙、秦凤晗、焦雪怡
阿依妮尕尔团队以司法民主化视角切入分析,提出“检察听证-专家论证-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系,强调从框架内监督、框架外监控两个维度加入群众要素,为实现群众参与审判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小组成员:阿依妮尕尔(汇报人)、韩静萱、李铝秋子、肖玉涵、梅盛媛
苗炎老师从学术研究全流程角度给予同学们精准指导。他强调:学术论坛旨在培育研究意识,选题应精准细分概念领域,明确界限差异。针对本次论坛主题,老师认为应当将法理与情理冲突等宏观问题进行细化拆解,确保研究精细、架构严谨,彰显社科研究的科学性。面对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苗老师警示学生AI存在法条造假与解读缺陷,倡导主动检索权威文献,以“脉络意识”梳理前人成果,凭“增量意识”提出创新观点。
法者,治之端也;情者,民之愿也。当公众参与的浪潮奔涌进司法殿堂,这场法治论坛勾勒出司法民主的进阶图谱:民意的多元表达激荡着审判模式的“形式重构”,而司法公正铸就的价值内核始终是“精神坐标”。恰似论坛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既有对参与边界的审慎思辨,也有对程序规范的深度探讨;既有对民意非理性的清醒认知,更有对司法温度的执着追寻。这昭示着新时代法律人:在构建参与机制的进程中,更需筑牢法治的“理性根基”,让公众参与不仅有热度,更应有法度、有深度,使司法审判真正成为法理情交融的鲜活实践,更好地回应全面依法治国纵深发展的时代浪潮。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马旭参加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