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流金岁月 > 正文
我与导师的故事 第一季(二)中西合璧真君子 造烛求明雅书生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来吉大已近三年,马上就要离校,不仅思绪万千。回首三年来的学习与奋斗,体味到成长与收获,心中不胜感慨。从最初的不知所措、迷茫无助,到现在的信心满满、踌躇满志,这之间的蜕变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在我遇到问题时给予我指导,为我的人生远行指点迷津,就犹如海上的灯塔指引着船只向远方航行。而这位长者,正是我的恩师——王勇先生。

先生,一席布衣,两寸粉笔,三尺讲台,光风霁月情怀尽显。他对学生的爱,太深沉,太无际,我们之间有着深深的情,是师生情,亦是朋友情,也是那“非授以肌肤,但传以智慧”的父母情。

2016年研究生选导师时,我便被这位高高瘦瘦、神采奕奕的老师吸引,心想:要是他能是我的导师就好了,结果会议最后宣布名单,他果然就是我的导师。经过三年的接触,已深深的被先生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折服。我的导师不吸烟,不嗜酒,目若晨星,气度温和而又不凡,锋芒内敛,给我的印象好极了。他明智、能干、勤奋、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严于律己、敬老扶幼,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极好,他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安于清贫,潜心做学问,教学和科研都十分出色,又很能写文章,对学生也很好。背负着生活的甘甜与艰辛,也背负着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先生生于除旧布新之时,长于辽南山水之间,学于塞外春城之地,教于刑法之学,游于“美国母校”,心思浩茫连广宇,他身为人师的眼光和胸怀,兼具东西的文化素养成就了他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将自己所习、所得、所知,全部倾囊相授,为学生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先生是天然书生一枚,沉湎于藏书、读书、写书之中不能自拔,性喜舞文弄墨,游走于法律与文史之间,纠缠于感性与理性之间,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新与旧在他身上融会贯通,熠熠生辉。

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相辅相成,三位一体。传道即传科学之道与人文之道,授业即授科学文化之业与思想道德之业,解惑既要解知识贫乏之困惑,又要指点人生成长与抉择之迷津。这就对一位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他不仅要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有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修养,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有句古语:“经师易遇,人师难逢,今日真正堪称优秀之导师,并不止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而毫无疑问我是一位幸运的学生,在青年求学之路上能遇到一位难得的“人师”——王勇先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每一个细微处,先生时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青年学子,他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与精神享受,带领着我们奋发前行,在法学领域不断开拓新境界。

在学业上,他总是鼓励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从不勉强,只是提出有益的建议,但他的治学态度确实很严谨。我是跨学校、跨学科的考生,和其他同学相比,底子甚是薄弱,可先生从不厌烦,每每和蔼可亲地给我讲求学之道:“写文章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不可随便凑合。选题要新,角度要准确。你的专业底子薄,不要跟别的同学比,要多看书,在你自己的基础上前进,不要急于求成。我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茅塞顿开。先生给我指定了阅读书目,文、史、哲、法均有所涉猎,并要求我写读书笔记,对我进行再次指导,他会给我进行仔细修改,并写了满满一页的评语和意见,我又羞愧又感动,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做学问。毕业论文是每一个学生的噩梦,在给先生提交我的第一份论文后,我心里还有点小欣喜,终于按时上交论文初稿了,一块重担可以放下了。可当我打开您邮件给我的修改稿后,真的是被先生的认真仔细所震撼了。论文的问题,大到修改文章结构,小到每一个标点、空格,论文在参考文献中少了一个空格……不遗漏每一个细节,您都能一一指出来。凌晨一两点接收到您的邮件已经习以为常,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我再次感到了先生的辛苦,学生的事情他永远都放在第一位。我的导师就是这样,言传身教,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生活上,先生对我们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年节假期往往要师门聚餐,先生会打点好一切,包间、订餐、付费,全部亲力亲为,绝不会让学生花一毛钱,好让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有枝可依,有爱可暖;先生游学归来,鼓鼓囊囊的行李里,除了书籍、报刊,就是给学生们带的礼物,他将我们每一个都放在了心上……所以,他不仅是我们敬重的良师益友,更是大家可亲可近的家人。

师恩如山,永立心间,向我的导师王勇先生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精深的学术造诣、对科学问题敏锐的洞察力、严谨勤奋的治学之道和身体力行的为人风格是值得我一生学习的榜样,他的教诲与鞭策将激励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开拓进取、奋勇前行。


                                                                    

                                                                      学生:朱明亮




法学院首页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法学院 2018 ©    联系电话:0431-8516601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东荣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