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笑延,男,1995年1月出生,辽宁昌图人
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学、网络与信息法学、法学实证研究
学术专长:数字犯罪学与中国刑法学的一体化研究;数字社会理论与网络法前沿问题的跨学科互动;利用人工智能等实证研究方法再反思、再诠释法学经典理论问题
通讯地址:吉林大学中心校区法学楼(130012)
电子邮箱:zxy666@jlu.edu.cn
主要学术经历:
2025年9月至今,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
2024年8月-2025年8月,吉林大学法学院“鼎新学者”博士后(第二聘期);
2022年8月-2024年8月,吉林大学法学院“鼎新学者”博士后;
2019年9月-2022年6月,吉林大学法学院 刑法学博士;
2017年9月-2019年6月,吉林大学法学院 硕博连读;
2013年9月-2017年6月,吉林大学法学院 法学学士。
博士学位论文:数字社会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的刑法应对研究
博士、博士后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1.论文:《网络暴力预防治理的法实现——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载《学海》2025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独立作者;
2. 论文:《从内容监管到生态调控: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平台义务重塑》,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法治日报》社内参转载,独立作者;
3.论文:《走向媒介正义: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平台角色与法治实现》,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独立作者;
4.论文:《行政规制扩张与网络犯罪的预防治理转型》,载《宁夏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独立作者;
5.论文:《数字治理的刑法介入模式——以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变革为例》,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独立作者;
6.论文:《舆论与刑法的偏差式互动:刑事责任年龄个别下调的中国叙事》,载《法学家》2022年第1期,独立作者;
7.论文:《犯罪化vs非犯罪化:焦点争议梳理与探究》,载《刑法论丛》2020年第2卷,第一作者;
8.论文:《中国犯罪治理的制度逻辑:以总体性治理吸纳现代化治理》,载《犯罪研究》2021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公安学)》全文转载,独立作者;
9.论文:《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社会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5、6期,导师外一作;
9.论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刑法介入的特别模式——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切入》,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4期,独立作者;
10.论文:《系统论视阈下职务犯罪自首制度的应然转向》,载《长白学刊》2020年第2期,导师外一作;
11.论文:《“全民触网”时代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路径》,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2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全文转载,导师外一作;
12.论文:《弱智慧社会语境下的犯罪治理:情势、困境与出路》,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年第1期,导师外一作。
博士、博士后期间参与的重大法治实践
1.2025年,受邀担任中央网信办反网络暴力立法专家组成员;
2.2024年,针对民营经济的刑法保护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出具司法裁判分析实证研究报告,获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肯定性批示;
3.2023年,参与起草《深圳市企业数据合规指引》,负责第三章“数据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编写;
4.2022年,针对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问题,向最高人民法院出具司法裁判分析实证研究报告,获得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委员会的肯定性批示。
博士、博士后期间的主要科研项目:
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2批面上资助项目“中国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对诈骗罪基本原理的再塑造研究——基于大数据样本的人工智能分析”(2022M721307),主持人;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司法专题任务)智慧司法智能化认知技术研究项目“基于案件诉辩材料的争议焦点智能归纳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发”课题,参与人;
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仇恨犯罪治理研究”,主要参与人;
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据正义视阈下犯罪的技术治理均衡发展研究”,主要参与人;
5.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平安吉林建设研究”,主要参与人;
6.长春市法学会青年研究课题“数字基础设施与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治理转型”,主持人;
7吉林大学“理论思维”专项课题“网络暴力‘源头防范’的法治实现研究”,主持人;
8.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智慧社会视域下的犯罪治理应对”,主持人。
9.吉林大学法学院“基于司法大数据的实证研究项目”“企业职务侵占犯罪的风险防控分析”,主持人;
10.吉林大学法学院“基于司法大数据的实证研究项目”“动态治理观下未成年个人信息安全刑法保护的实证研究”,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