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法苑动态 > 正文
法苑动态
法苑动态
学海启航丨每月法律论坛:人工智能时代法律职业的“变”与“不变”
发布者:学办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8日 16:02     点击数:

当法律文书自动生成系统开始替代基础文本工作,当算法决策渗透司法裁量环节,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法治生态。为回应这一时代命题,法学院于2024424日举办第167期本科生每月法律论坛。本次论坛由20244班班主任,环境法教研部侯明明副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法律职业的不变,通过四组学生的专题研讨,探索技术迭代中法律人的坚守与超越。

       李雪倩团队援引上海法院206系统实证数据,揭示算法训练数据中的代际偏见可能加剧系统性歧视。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张煜浛团队聚焦法律知识工程构建,主张建立动态更新的司法大数据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裁判文书的溯源治理。两组观点共同勾勒出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的辩证关系。

李雪倩(汇报人)、李楚一、雷茜茼、张琳茁、万美熙、张旭、梁好

汇报题目为《法律职业的算法共生:技术理性下的效率革新与价值理性的恒常守护》

张煜浛(汇报人)、曾思颖、万引彩、郭晋宇、董晨曦、李佳璐、吴佳灏

汇报题目为《透视法律职业能力要求的动态与坚守》

       杨佳霖团队聚焦价值守正的职业伦理性,创新性提出执法司法能力梯度模型,主张在行政监管领域构建AI预警+人工研判的主动执法体系,在司法领域打造智能辅助决策+法官自由心证的混合裁判模式。其技术工具主义立场与侯老师强调的价值判断不可替代性形成理论共振。

程悦凌团队聚焦技术冲击下的职业图景重构,以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系统的司法适用困境切入,揭示算法决策带来的技术黑箱与责任主体模糊化风险。其创新性提出双轨制审查机制”——即建立人机协同的交叉验证流程,建议通过立法明确算法解释权作为救济路径。该观点获得侯明明老师兼具技术理性与法治精神的高度评价。

杨佳霖(汇报人)、卓玛央宗、陈燕燕、宋雅暄、马慧玲、庄湖坤

汇报题目为《以人机并用提升法律实施质量的正确方法

程悦凌(汇报人)、邱云欣、李雨菲、李佳欣、叶紫娜、王玉娜、黎亦强

汇报题目为《法律文书写作:AI自动生成VS法律工作者价值判断的不可代替性

侯明明老师从法理学视角提出,法律人的价值判断能力、利益平衡智慧、人文关怀精神构成职业本质的三个不变内核。同时指出三个变量:职业边界正在发生技术性拓展,知识结构需要持续迭代更新,职业信任面临数字化挑战。其变与不变的三维辩证法为讨论注入理论深度。

当法律科技浪潮冲击传统职业版图,这场思想交锋揭示出法治文明的演进规律:技术迭代催生职业形态的物理变化,而法治精神铸就的职业品格始终是化学稳定。正如论坛展现的多元图景——既有对算法歧视的警惕,也有对智慧司法的期待;既有对教育变革的思考,更有对人文价值的坚守。这启示着新时代法律人:在拥抱技术革命的同时,更需守护法治的人文底色,让正义不仅可计算,更应可感知、可信赖。

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马旭,法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2024级本科生辅导员赵昊骏,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友情链接 LINKS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法学院 2018 ©    联系电话:0431-8516601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东荣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