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法学院学工团队在法学楼A419会议室召开“AI赋能学生思政工作创新研讨会”。本次会议以“智能算法与价值理性:AI时代法学思政教育的范式革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会议特别邀请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李鑫作“浅析人工智能+”专题报告。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马旭,民法教研部副教授、吉林大学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齐英程,学生工作办公室全体老师及各年级学生代表参加座谈。
李鑫老师从工业革命与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切入,系统回顾了四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突破—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的过程。他强调,当前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推动社会生产力深刻变革;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需主动把握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机遇,培育“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
针对大语言模型技术,李鑫老师重点介绍了Transformer架构、生成式模型等核心技术突破,以及大语言模型在语言理解与创造方面的潜力,并以DeepSeek为主要工具,展示了AI在思政教育、学术科研、学院行政管理等多场景的应用实践。李鑫老师围绕“如何让AI更懂你的意思”,分享了训练AI的实践方法论;围绕“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解析了其在法律服务领域的标杆应用;以涉外企业治理为例,指出AI可以快速检索海量法律条文、自动生成要素式法律文书,帮助企业精准规避用工与投资风险,展现了AI技术赋能传统领域的无限可能。
在自由交流环节,李鑫老师以模拟法庭训练为切入点,展示AI技术在法学领域的实践应用,展望法学学科与AI结合的发展前景。学院司法数据应用研究中心齐英程老师也分享观点,指出AI技术能通过分析海量司法数据,为模拟法庭竞赛提供案例参考和判决预测模型,助力竞赛更贴近真实司法场景。随后,在场师生就AI赋能模拟法庭竞赛的具体路径、AI在司法实践中的伦理边界,以及如何借助AI培养法律职业素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现场讨论氛围热烈。
站在人工智能与法学教育深度融合的历史节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需以创新思维革新传统育人模式,构建价值与工具理性共生、人文与科技辉映的育人新生态。这是对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回应,也是思政工作者的时代担当,旨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锻造更具穿透力、生命力的科技人文复合型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