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正在进行。2021年3月5日,由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多边主义与人权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权合作与成果”边会顺利召开。本次边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主办。副校长蔡立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院党委书记周春国教授、院长何志鹏教授、副院长温双阁教授、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红臻副教授等出席会议。
边会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主会场设在吉林大学。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外专家学者及媒体工作者共20余人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本次边会旨在通过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与“一带一路”各国开展人权合作的实践和成果,重申中国的多边主义立场,展现中国以合作促人权的态度,让世界更好地认识理解中国人权的理念、道路和实践,并推动多元包容人权思想的国际发展。
本次边会的开幕式和主题发言环节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温双阁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教授作开幕致辞。蔡立东教授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非常时期,各国愈发认识到有效保障人权、解决世界难题是无法独力完成的,因而联合国的多边主义理念至关重要。中国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并通过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等平台不断宣介多边主义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措施不断推进多边主义实践,在人权领域贡献了中国方案和力量。蔡立东教授感谢各方对吉林大学承办本次边会的支持,并表示吉林大学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人权事业贡献力量、培养人才。
本次边会发言环节分为“理论与概念问题”“促进人权的各种路径和努力”和“国际合作”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围绕“理论与概念问题”的主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伟教授作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一带一路人权合作”的发言。张伟教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开,其中包括了“促进平等对话”“合作双赢”“尊重自然”“珍惜赖以生存的星球”等内涵。张伟教授指出,中国在开展外交的过程中,始终在谋求在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促进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张伟教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促进国家发展、应对全球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人类应努力实现以对话替代冲突、用双赢替代零和、追求共同利益、促进和谐与对话。在人权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非常契合,更多地体现为促进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江雨教授作题为“地缘政治时代的人权”的发言。王江雨教授指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此前是由现实主义所主导的强权政治时代,此后则以彰显人权而进入到以价值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时代。但地缘政治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了自由国际主义的背后,人权频频被作为发动战争、干涉他国的武器。王江雨教授认为,中国的“发展权作为人权”的理论揭开了人权话语的新篇章,但中国的崛起也导致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的回归,致使美国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热情降低。美国在特朗普时期直转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人权沦为政治工具;拜登政府重申对人权的追求,且必然会将其作为抑制中国的工具。此情之下,人类更应时刻牢记人权的底线,即人权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是人,并且应该像人一样地被对待和尊重。
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奥托·斯派克斯教授作题为“全球团结、人权和流行病”的发言。斯派克斯教授首先重申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当前全球合作的强调,并将联合国所主张的国际(人权)法宗旨、规范及原则作为应对全球挑战的法律基础,探究其促进全球团结以应对冠状病毒爆发的实际与潜在功能,并着重提及了《联合国宪章》及其准备工作文件、联合国大会历来通过的相关决议(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相关决议及独立专家报告、联合国安理会的相关辩论等文件。斯派克斯教授也同样关注近期涉及全球团结及人权在处理新冠疫情方面的重要性的宣言及声明,并认为,全球团结对于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十分关键,各国需深化国际合作,加深讨论,发挥规则及原则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
在第二部分,围绕“促进人权的各种路径和努力”的主题,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刘红臻副教授作题为“经济合作作为通往人权发展之路”的发言。刘红臻副教授首先分析了发展对诸多经济欠发达的“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发展是解决社会基本问题、促进和平与保护人权的关键,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共建国家的平等参与和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刘红臻副教授强调,中国一直致力于打造利益共同体,与多国和国际组织签订合作文件,积极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民生,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增长,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建设模式。刘红臻副教授还从遵守国际人权文件和国内法律、政策制定方面谈论了中国在商业等领域保护人权的努力。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彭芩萱副研究员作题为“南南人权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就道路”的发言。彭芩萱副研究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人类利益、价值、话语共同体。第一,南南人权合作作为典型范例,为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铺就道路,国家之间在消除极度贫困、发展科技与教育、普及医疗、防控疾病、防治工业污染等方面更容易寻求共同利益。第二,南南人权合作为构建“人类价值共同体”铺就道路,各国可以在历史、价值、文化等方面实现学习共鉴,凝聚人权共识。第三,南南人权合作为构建“人类话语共同体”铺就道路。各国间在互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习到了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人权被认为是西方话语,但这并不意味这人权是西方思想。各国之间话语不同却可能有着相似的思想,因而也可以互相学习人权话语。
香港城市大学弗吉亚·娜吉亚·楼恩副教授作题为“中国人权保护的多边路径: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观点”的发言。楼恩副教授首先指出现在是思考人权和人类安全问题的好契机,并从疫苗和资源有限谈起,强调需要追求一个诚实、公平的多边体系实现人权。共同的人权话语为人类进步的共同方向开辟了道路。在这一共同方向上,中国已经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为人民和国家的繁荣付出的努力和行动。在扶贫创新方面的成就,就是中国在人权运动中的一项很好例证。楼恩副教授还援引了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卫生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利益攸关方的尊重与平等对待是促进人权实现的重要保障,并对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和新冠肺炎疫苗准备、对贫困国家的支持、推动多边主义和建立经济秩序等方面的关键性贡献予以肯定。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法学院亚历山大·泽泽科洛副教授作题为“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住房和租赁”的发言。泽泽科洛副教授指出,住房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适足生活水准权的重要内容,在《世界人权宣言》和《经社文权利公约》这两份极为重要的国际人权文件中均有涉及。然而,《欧洲人权公约》中并没有明确地规定住房权,这给欧洲人权法院的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困难,只能参照欧洲人权文件里的其他一些相关条款,如《附加议定书》中的财产权条款。欧洲人权法院已经受理了一些关于住房权的案件。在此基础上,泽泽科洛副教授介绍了其中三种主要类型,即租赁限制、中介保障问题以及“平等”与“不歧视”地获得充足住房。
在第三部分,围绕“国际合作”的主题,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钱锦宇教授作题为“一带一路的安全战略与反恐怖主义的多边合作:挑战与前景”的发言。钱锦宇教授指出,安全和反恐对全球的经济和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全球责任在现代全球治理中也极具重要性。随后,他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沿线国家的相关实践措施,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表达了中国的愿望,表达了中国希望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观点。钱锦宇教授强调了互联网安全是“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重要的依赖与保障,应将多边合作作为打击恐怖主义的一项长远安全战略,并指出中国在倡导全球化人权表现形式、听取多元化声音、实现全人类共同幸福等方面的热忱与真切。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吴喜教授作题为“论中国与‘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的禁毒合作”的发言。吴喜教授结合个人过往经历和各国当下实践,从六个层面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东盟国家的禁毒合作:其一,建立国家间禁毒刑事合作机制;其二,建立边境省区间禁毒刑事合作机制,包括边境省份禁毒官员交流机制、边境地区禁毒刑事合作计划、相关合作制度及机构的设立;其三,开展联合扫毒行动,包括对毒品加工厂、毒品原植物、吸毒窝点等的联合打击;其四,联合侦破毒品刑事案件,包括跨洲际国家合作、周边国家双边及多边合作、根据他国提供线索侦破、由一国发起的打击跨国毒品犯罪专项活动等;其五,联合缉捕、递解涉毒人犯,包括应中方请求的他国抓捕、递解行动,刑侦人员深入有关国家督促该国缉捕并递解人犯,两国联合抓捕,他国按中方通报抓捕、并依法惩处,开展集中移交;其六、培训缉毒执法人员。吴喜教授总结道,中国为邻国、全球禁毒行动贡献了资金、意识形态与成功经验;禁毒,中国持续在行动。
在各位参会代表发言结束后,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何志鹏教授作闭幕词致辞。何志鹏教授向与会代表致以诚挚谢意,并表示,当下的世界仍然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也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当下或许被一些国家误解,但中国会展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中国追求合作而非斗争。何志鹏教授指出,对国际关系方面的理解还可以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之外的更多版本,国际关系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领导人的心态。开放宽容,则合作发展即有可能。
在边会的筹备和进行过程中,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的工作人员及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等20余人为会议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