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大学法学院侯明明副教授在《法律科学》2025年第2期发表题为《司法回应社会诉求的行为策略与风险消解》的文章。

文章认为,从内部构成上看,狭义上的司法主体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体意义上的法官与组织结构意义上的法院。这种二元划分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司法改革实践以及涉案当事人与普通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中得以明显地体现。因为司法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作为基础,所以当代中国司法回应社会诉求时,很多情形下都是以法院整体的组织结构作为司法运作的后台和支撑,而非仅以法官个体的单方行为为支撑。在法官个体和法院整体二元主体的互动下,司法回应社会诉求时会以制度行动者的角色采取行为策略,其中压制性回应策略以及转移性回应策略可能会衍生出一定的风险。为了消解可能存在的风险,需要以法院整体为本位、以法官个体为主导,对二元主体进行多维度的关系优化和结构完善,最终迈向以法官为主导的法院整体本位主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司法正义、司法效率与社会诉求之供需匹配下的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