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吉林大学法学院第四届“硕博论坛”国际法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本次论坛设有三个平行分会场,来自法学院、人权院、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的43名同学围绕着国际法学、人权学和安全学前沿领域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我院国际法教研部的十余位教师对与会同学的论文进行了针对性评议与指导。
第一会场由何志鹏教授、刘亚军教授、王彦志教授进行评议,十一位博士研究生围绕国际法院诉讼制度、基本人权保障、涉外安全法治体系等主题依次进行了汇报。
国际法学博士周萌围绕着国际法院公益诉讼的基本构造及该制度与其他规则的关联,划分了国际法院公益诉讼中的对世义务诉权的不同阶段。司法文明方向博士刘潇予对空间碎片主动清除展开了理论反思,通过对既有管辖权主体、客体的梳理和反思提出了理论质疑。人权学博士匡宏以房地产税法促进适足住房权保障的作用方式、影响因素构建分析框架,并为适足住房权保障目标下房地产税试点和立法的完善提出进路。国家安全学博士刘洋分析了欧盟强化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立法的新动向,并且对其新动因进行剖析,指出欧盟强化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立法将造成赴欧投资的准入壁垒提高、合规成本增加、潜在风险加剧。国家安全学博士徐璇立足于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以对国家地位现存的主要国际法争议为视角,以维护国土安全为目的,探讨既有国际法规制面临的挑战及国际法与国土安全的交互作用。国际法学直博生于润田立足国内与国际维度,探究《对外关系法》中安全规范对建构涉外安全法治体系的作用,指出了《对外关系法》规范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应当明确法律调整对象、将非传统安全问题纳入法律规范、健全配套立法。国际法博士耿斯文从价值论层面对国际法院第三国参加制度进行研究,进行历史分析,同时着眼于制度的最新发展,分析第三国参加制度的完善路径及中国启示。
在评议环节中,王彦志老师提出,在结构上,文章的总体结构应当注重前后呼应;在内容上,对于多个案例的分析需要注意回归问题并挖掘不同案例的共性。在问题意识方面,刘亚军老师指出,问题的提出应当聚焦于特定问题,而非系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架构设计应当辩证看待,在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回应”问题的论证路径。何志鹏老师提出,第一,在对立法进行反思时需要注意区分真正的问题与立法的留白。第二,在做新旧文本对比时要能在既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新评论、新观点。第三,对政策的实施前景不能仅仅照搬外国情况,还需有自己的思考。
国际法学博士蔡亚岑就美式FTA与欧式FTA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在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上呈现的博弈态势这一现状,提出美欧双方在数据主权层面的利益需求差异是导致个人信息保护域内规制权之争的根本原因,进而指出对中美、中欧利益的协调启示。人权学博士傅侯宾提出人权具有从价值理念向主观权利演变的特性,认为人权的主观权利性质不仅具有概念、法律上的基础,同时在现实层面可行。国际法学博士罗思蒙我国跨境网络消费者合同中管辖权的司法实践存在乱象,提出问题的成因在于跨境网络消费者合同性质一般化与管辖权连结点灵活性缺失。人权学博士梁添爱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权在正当性、合法性、现实性三个方面证成为一项人权。
在评议环节,王彦志老师针对同学们的文章在结构、论证两个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其一,明确探讨的问题,文章的整体结构需凸显问题意识。其二,梳理论证逻辑,在论证时避免依赖权威而忽略逻辑论证。针对文章的题目,刘亚军老师提出,论文的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应当体现逻辑关联,慎用大概念。在立题时,从客观情况出发进行分析,不可先入为主致使缺乏论证。何志鹏老师从逻辑、内容、形式三个角度提出,第一,论述应当注重文题对应,两者不可脱节。第二,选题应当立足于中国语境,寻找在本语境下有价值的问题。第三,同学们需要注意注释和参考文献的援引方式不同,切勿混淆。
第二会场由姚莹教授、都亳副教授和魏晓旭老师进行评议,十七位硕士研究生同学围绕个人数据保护法域外效力、联合国人权监督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其他国际法规则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王家辉同学着眼于我国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认为我国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进程面临着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不足等困境,从涉外立法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路径。倪莹莹同学以BBNJ协定为背景,讨论了中国参与ABNJ海洋遗传资源治理的现状与挑战与解决对策。郑玉同学对绿色转型视域下欧美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多边贸易规制进行分析,并从法律应对与产业布局两方面提出了中国因应。范曦予同学以数字时代残障人发展权的机遇和困境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困境和实践进路。王然同学立足于“区域”开发中的水下文化遗产,认为现有保护规则模糊导致实践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应当进一步细化保护规则并加强多边合作。钟涵朦同学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其他国际法规则”存在滥用问题,我国需要防范这类条款的不当适用对我国国家利益的侵犯,并积极利用这类条款拓展我国海洋维权新路径。刘轶男同学以个人数据保护法域外效力为切入点,认为实践与立法中域外效力存在差异,我国应当合理设置我国个人数据保护法域外效力的边界。杨语佳同学以涉外知识产权冲突规范中被请求保护地法为研究对象,认为其适用中存在诸多缺陷,应细化被请求保护地法适用路径。田烨同学认为我国跨境破产管辖权审查中主要利益中心标准存在适用模糊和不确定性应当增加限制性规定并适当扩张我国的跨境破产管辖权。李海源同学讨论了国家官员外国刑事管辖豁免的例外问题,认为对其适用持谨慎态度。杨鼎晨同学认为国家对国际法的应用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我国应充分发挥好国际法的话语功能,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陈祉屹同学聚焦于算法自动化决策背景下平等就业权保障,提出构建算法招聘场景下的侵权责任机制。张欣雨同学聚焦于药品专利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规制,对该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反垄断规制进行框架构建。牛雪锐同学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法治化建设路径进行探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软法治理的优化方案。Nikiforova Luliia同学集中讨论了制裁对俄罗斯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影响,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应对策略。吕长青同学立足于国际法视角下海上执法武力使用,认为建立明确的海上执法武力使用合法性标准将有助于规范各国海上执法行为。李雨阳同学阐释了人权政治化对联合国人权监督机制的危害与改革路径,认为应通过法律化对抗政治化,推动形成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
在评议环节中,魏晓旭老师指出:首次,同学们在研究前期要认真阅读研究领域的核心文献,并注意参考文献的写作规范。其次,在参考国际法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引用一手材料,并注意脚注的写作规范(例如脚注应当包含案件号、页码号、段落号等等)。最后,需要考虑论文选题对研究领域的独有影响,在行文的过程中要突出该研究视角的独特性。都亳老师认为:第一,大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介绍性内容过多,突出论文的学术性质。第二,在提出解决措施时,要考虑实践进路的可行性,不要泛泛而谈。第三,在援引英文参考文献时,应尽量引用较新的英文期刊文献,对最新的国际法前沿研究进行把握。姚莹老师指出:在形式上,各位同学应该注意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如目次、引言部分)。在内容上,大家在论文中的原因分析部分有待进一步挖掘,多数同学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用第一手的参考资料,要避免转引注其他论文文献。此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当聚焦于一个主要问题,遵循“一束光”原则。
第三会场由张艳梅副教授、赵海乐教授、申天娇老师进行评议,十七位同学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毗连区管制权制度、反外国制裁法、数字贸易等主题依次进行了汇报。
法律(法学)硕士生王子欣围绕北极航道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当前我国在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困境成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探析破除困境的路径,为北极经济圈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肖明燕同学以毗连区安全管制权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法院2022年就“加勒比海主权权利和海洋空间案”所作判决对毗连区管制权制度进行审视和思考,从四个角度论证我国对毗连区享有安全管制权不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赵梦璐同学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新能源汽车补贴措施的WTO合规性分析为切入点,指出美国颁布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条款的行为动因,提出中国可以从打破能源领域行政性垄断、消除能源价格结构性失衡、积极推进WTO体制改革等方面应对风险与挑战。张思文同学对我国《反外国制裁法》的适用与完善展开研究,分析制度现存缺陷与实施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借鉴域外应对美国制裁的制度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外国制裁法》的适用规则。杨蕊萌同学聚焦于数字贸易中FTA的安全例外条款,从国内法律需求引出对FTA立法现状的分析,结合WTO相关实践分析我国FTA中数字贸易章节的创新与不足,最后提出完善发展我国未来FTA数字贸易章节“安全例外”条款的建议。陈郴同学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下“用尽当地救济”规则的适用作为研究中心,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该规则的适用困境及困境成因,并由此提出应对策略,以期重塑国际海洋法秩序的稳定与公正。王墨源同学在对自主网络能力作出界定及明确其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强调国家责任认定的必要性,同时指出自主网络能力应用中国家责任认定存在问题,从主客观方面分析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路径。华琪同学着眼于国际商事仲裁第三方资助中的信息披露问题,从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则本身出发,研究问题的成因与完善思路。
在评议环节中,申天娇老师从论文写作与主题研究的角度提出建议:涉及案例研究的论文,应明确案例服务于主题,最终落脚点是中国实践,因此在行文过程中必须合理安排案例的论述篇幅,主讲案例容易导致对文章重点的偏离。张艳梅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援引多个案例,应在分析论证案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核心观点,形成具有条理性的逻辑链条,不能仅局限于对案例的平面化列举。赵海乐老师对论文形式的要求加以强调:论文的各级标题必须有所区分,大小标题的表述切忌完全一致;应注意引注规范的问题,注释形式严格遵照《法学研究手册》规范。
法律(非法学)硕士杨蕊萌同学探讨了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差异,分析法律冲突对合同履行与争端解决效率的影响,对此提出未来可行的法律协调与机制优化建议。孙瑜堃同学指出数字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具有履行义务的正当性,针对网络仇恨言论的治理困境,应在国际法人权框架下寻找解决路径。朱钧楚同学深入分析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费率管辖冲突的原因,并立足于中国实际,从经济市场、司法规制、国际层面等角度着手,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完善方案。李昱锌同学指出跨境电商平台的“通知-删除”规则起初旨在为权利人提供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但在实践中存在被恶意滥用的现象,通过研究相关表现及成因,寻找规制滥用行为的有效对策,推动全球跨境电商的健康发展。李佳嵘同学以CISR条款的硬法化趋势为切入点,从条款本身的软法性、仲裁庭实践不成熟等角度分析其实施受阻的原因,由此提出中国适用CISR条款推进国际投资的措施建议。李怡霖同学研究数据本地化背景下国际投资条约征收条款的适用,以间接征收为重点,结合东道国、投资者、仲裁庭不同主体分析困境的成因与纾解路径。陈泳祺同学围绕CPTPP劳工标准展开研究,指出中国寻求加入CPTPP仍面临工会制度、强迫劳动立法、消除就业歧视等方面的对接障碍,为此中国需采取措施逐步缩小与CPTPP劳工标准的差距,促进国际经贸合作与劳工权益的双重提升。张卓盈同学基于国际法与管辖权规则的视角,分析美国次级制裁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基础,并通过比较研究域外国家的反制措施,为中国应对次级制裁提供有效做法。陈钰爽同学从“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大背景出发,阐述欧美跨境补贴规制的体系和特点,引入欧美国家在规制跨境补贴方面的最新趋势及其合规性问题,分析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与改革动向,提出中国在国际、国内层面可采取的积极策略。
在评议环节,赵海乐老师针对同学们的汇报指出:在论文结构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保持行文的一致性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对应性。在论文内容上,其一应注意政治正确的问题,在考虑论文国际法来源的权威性充足与否的同时,自行检查是否涉及政治风险;其二提出的建议或对策必须具有针对性,能够契合文章主题,且提出的必须是法律意见;其三注意用词严谨得当,在厘清词语内涵的基础上规范文字表述。张艳梅老师强调:首先,宏观概念的提出必须有实践或理论依据,论证应充分到位;其次,谨记中国现状-中国应对的行文顺序,不能越过问题直接摆出所谓的完善方法。申天娇老师提示大家在选题上关注两点:一方面选题不宜太大,范围太过宽泛会对论文形成紧凑格局与鲜明主旨产生阻碍;另一方面选题本身的敏感度要适当,如涉及政治争议或宗教敏感问题,需要谨慎思量,避免埋下隐患。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有效促进了院内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活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未来,我院将继续积极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师生深入探索法学前沿领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深厚法学素养的专业人才不懈努力,持续为法学学术研究与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