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发表于: 2016-12-16 09:28 点击:464
2016年12月6日晚6点,第56期吉大法学“新锐茶座”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经信教学楼D区卓越法律人才基地涉外实验班教室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副教授作了题为“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的讲座。本期讲座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刘雪斌副教授主持,我院李拥军教授、霍海红教授、刘红臻副教授、侯学宾副教授、钟鸣老师、贾志强老师,国家法官学院吉林分院田峰副教授,以及我院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侯猛老师首先对本次讲座内容的研究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同大家分享了他从事学术研究以来研究旨趣的转变过程,以及在学术训练、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心得体会。他着重指出,首先,对于有志于学术事业者来讲,应当认识到每个人力所能及的研究问题是有限的,每个时代的学者都有自己特殊的学术使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就要善于从一个小题目出发进行持续的、深入的研究,按照自己的研究道路坚持下去,而尽量不要经常变换自己的研究领域。其次,在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术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修改不仅来自自身的积累和更要注重同行的批评。在本次讲座的主题部分,侯猛老师通过对1949年至1966年的相关文献材料分析,详细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他指出,政法体制是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当代中国的政法体制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在条块关系中,以块块管理为主的同级党委领导体制;在央地关系中,党内分级归口管理和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研究中国的政法体制,仅用具有普适意义的现代西方概念来理解还不够,还需要运用本土概念深描中国的法律经验事实。这样才有可能反思和建构“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在本次讲座的提问互动环节,现场的同学们积极向侯猛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侯猛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耐心细致的讲解。本次讲座的最后,由李拥军教授做了总结点评,李拥军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训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材料运用的训练,学术研究切忌没有材料的妄断,材料的选择与研究不分大小,只要运用巧妙得当就是有意义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