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吉林大学法学院成功承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二):会议综述
发布者:教学办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0日 09:27     点击数:

20214815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于长春市召开。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吉林省委宣传部主办,我院及我校人权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共有开幕式、主旨发言、分议题讨论、闭幕式四个环节,以现场和网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0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会议。

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局长唐献文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本次国际研讨会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并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出席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

                               

在开幕致辞中,所有致辞嘉宾均强调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人权贡献,强调阐释中国共产党人权理念、人权话语、人权保障模式、人权经验和道路的重要性。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姜治莹感谢了社会各界对吉林大学一贯的支持和肯定,向各位领导、嘉宾莅临参会致以谢意,并介绍了吉林大学人权研究工作。

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石玉钢介绍了吉林省脱贫攻坚、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疫情防控、高校建设、人权宣传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成绩,并欢迎大家常来吉林。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向巴平措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语境,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锚定人权研究方向”、“立足鲜活实践,讲好中国人权故事”、“把握全球变局,壮大人权正义之声”三点希望。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跨文化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汤姆·茨瓦特从文化与合作的角度强调了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建议通过真实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学习,避免人们受到错误观念影响而误入歧途。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并欢迎参会嘉宾积极研讨、集思广益。

研讨会主旨发言阶段由吉林大学副校长、教授蔡立东主持,共有11位参会嘉宾发言。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显明作“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权”主题发言,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事业的灵魂:人权的主体是人民、人人,人权和法治的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法治的本质是依法保护人民权益,法治的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国际进步组织主席、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哲学教授汉斯·科勒作“各国人权观念的分歧与和平共处”主题发言,强调各国均能不受干涉地自主依据本国社会、文化,发展人权理念与实践,企图在国际社会独断决定所有国家人权发展的“独裁权”是不应存在的。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作“党的初心使命与中国人权事业”主题发言,提出三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激励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推动中国人权事业发展,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基本人权迈向最大人权。

中国日报文教部高级记者埃里克·尼尔森作“减轻贫困是一项人权”主题发言,认为中国人权事业取得了多维度成绩,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是减贫,这在人类历史中都是史无前例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对全世界都有重大启发意义,有助于在未来更好地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卓越教授鲁广锦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学说”主题发言,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人权普遍性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构建了完整的人权学说,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全新的人权话语、丰富的人权思想、深远的历史意义。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彼得·赫尔曼作“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的进步”主题发言,回顾了人权的发展史,指出部分西方人权理论的狭隘性,人权应该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和定义,各国应考虑国情发展人权,而中国非常强调人权的合法性和公平正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作“伟大抗疫精神:党领导中国抗疫的精神内核”主题发言,以丰富的数据、实例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强调了中国始终坚持生存权、发展权,坚持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外交部人权事务特别代表李笑梅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发言,并介绍了中国外交工作中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介绍了中国提出的相关人权倡议、理念和在国际社会中获得的支持和认同,指出本次研讨会取得的共识和基数在近年来都能位居前列,并欢迎大家参与到外交工作中。

中国-非洲商会国际联络部主任桑迪·恩杜维玛纳作“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及其对全球扶贫事业的贡献”主题发言,着眼于中国共产党在全球扶贫事业方面的贡献,在肯定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同时,也呼吁世界学习中国经验,加强扶贫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非洲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陈志远作“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发言,指出中国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人权保障意识,依法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各方面权利,推动人权司法保障工作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中国中央广播电台法语频道主播伊夫·穆埃莱特作“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和保护人权”主题发言,以中法交往和其本人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指出中国是真正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优异成绩,并斥责了西方国家对新疆的污蔑。

主旨发言环节结束后,研讨会进入到分议题讨论环节,共有两个平行分会场。

第一分会场的主题为“跨文化视角: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权进步”,共有17名发言人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孙世彦为主持人,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芩萱为联络员。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万洪作“为了平等: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事业的核心价值”主题发言,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归纳了中国共产党平等权利的理念与实践。

上海纽约大学文理研究学院助理教授黛博拉·斯宾尼作“脆弱性、主体性与权利:对主流现代性的质疑”主题发言,阐释了脆弱性的内涵和女性群体的权利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钱锦宇作“执政党续造与人权保障:当代中国的政治图景”主题发言,提出在新形势下续造法治型政党、改革型政党、学习型政党、动员型政党、使命型政党。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彭芩萱作“以人权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发言,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国家人权利益共同体、共同价值观、多元人权话语、基本人权准则和共同义务等内容。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维·德佐丁作“世界中的人权:责人之前先自省”主题发言,指出西方国家未反省自己过失,反而以“不洁之手”指责中国,这明显是不合理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柳华文作“减贫历史性成就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主题发言,指出中国减贫成就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对生存权发展权的保障、中国人权事业全面推进和务实推进等之中,具有世界意义。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作“中国共产党全部实践的民生本位:百年奋斗之路与未来所向”主题发言,从社会学和社会保障的学科视角分析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民生发展成就。

中国日报国际版高级撰稿人许经麟作“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生活权利的思想和实践”主题发言,以多个具体事例说明了中国在各领域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张永和作“‘现代新疆’的人权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人权事业的贡献”主题发言,介绍了现代新疆人民对生存权、发展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充分享有。

中国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外籍专家哈莱·艾哈迈德·阿里·穆罕默德·迈特威利作“一个埃及人眼中‘中国人权发展取得的成就’”主题发言,从个人经历出发,介绍了中国人权成就和中国人民的安全感、满足感。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雪斌作“论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权保障的关系”主题发言,从历史、价值和实践三个维度分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社会工作、儿童福利和社会政策系教授,公共服务和公民数字化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鲁尼·哈佛森作“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残疾人数字融合:中国取得了多大进展”主题发言,讨论了中国在信息通讯技术领域方面的数字化融合发展。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常健作“中国共产党人权理念发展中的政治性维度与社会性维度”主题发言,指出了中西方不同的人权理念进路,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权理念的政治性、社会性维度。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法教授安东尼·卡蒂作“中国传统中的治理与孟子的地位——为什么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不能理解这一点?”主题发言,讨论了孟子的仁者之治和统治者的自我约束,认为国际社会需要推行孔子、孟子的思想以助力国际人权发展。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龙作“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及其现代性意义”主题发言,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美学理想就是通过创造新国家、塑造新国民、创造新文化,为人类文明再提供一种新的更好的可能性。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涂少彬作“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奋斗的比例解读与国际传播”主题发言,以比例原则解读中国共产党的人权奋斗历程和对人权话语的争取。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多语部西文翻译菲利普·乌尔塔多·塞拉利昂作“人权:事实数据,而不是政治武器”主题发言,强调多样性是人权的应有之意,人们不应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而忽略了中国的成就。

第二分会场的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人权事业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共有13名发言人发言。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齐延平担任分会场主持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化国宇担任分会场联络员。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法学院教授肖君拥作“‘以人民为中心’: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理论与实践的总钥匙”主题发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人权事业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尹奎杰作“新时代中国人权宣传工作的挑战和重心转向”主题发言,分析了新时代中国人权外宣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在人权成就展示、合作交流、议题设置方面的对策。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法学院教授郭亮作“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的基层实践”主题发言,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探讨了扶贫减贫的理论依据、价值基础、内容总结和理论启发。

云南大学法学院人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刘红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成绩与展望”主题发言,归纳了以农村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等作为特征的减贫技术合作示范项目,并就未来进行展望。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作“中国共产党反贫穷理论与实践——论全面脱贫与人权治理”主题发言,讨论了人权治理的理念维度、全面协调的人权保障、合作性人权、中国方案和话语权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教授朱力宇作“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及其中国化论纲”主题发言,从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九个方面,引申出中国化的人权理论。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法学院副教授王进文作“‘人的尊严’:在新时代宪法秩序中的规范实践与价值格局”主题发言,认为人的尊严是人的全面价值实现和对人的全面保护的核心。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周露露作“中国共产党民生权利思想研究”主题发言,从民生观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观念丰富过程。

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法学院教授龚向和作“美好生活权: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权面相”主题发言,从概念生成、权利内容、实现途径三方面阐释了全面小康社会语境中的美好生活权。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曹燕作“劳动关系中国之治的历史逻辑与未来展望”主题发言,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劳动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对劳动关系的保障。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许玉镇作“中国共产党百年决策史中人权保障体现与完善”主题发言,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多个阶段,探讨了在党的决策中进一步推动人权保障和完善。

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陈佑武作“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权司法保障历史回顾”主题发言,介绍了革命根据地时期、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不同时期的人权司法保障。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思洁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权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主题发言,从相关人权理论和实践出发,总结了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中国实际等经验。

在分议题讨论环节后,研讨会进入到闭幕式阶段。闭幕式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春国主持。

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毛俊响作第一分会场总结发言。他指出,第一分会场体现了跨文化的多元视角,发言嘉宾遍布世界各地,并讨论了三大方面的内容:一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权观的价值与理念的问题,二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人权实践,三为多文化视角下的人权差异与对话。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第一分会场达成了四点共识:首先,与会者都认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具有进步性;第二,人权发展具有特殊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多元的;第三,促进人权、解决人权分歧,需要开展真诚和公开的对话;第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评价一国的人权状况不能道听途说,而是应有真正体验。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唐颖侠作第二分会场总结发言。她指出,第二分会场的发言可以总结为六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权保障的总体思路;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应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衡量标准;第四,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提炼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核心要义;第五,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有着具体权利的展开;第六,立足于实践考察,生动鲜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扶贫当中保障人权的例证。她同时提出了两点期待:进一步厘清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执政理念与人权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为我们提供的丰富素材。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院长、教授何志鹏为整个研讨会作学术总结。他首先向各位参会的领导、嘉宾表示感谢,并指出,今天的研讨会令人受益良多,很多问题都发人深省。本次研讨会有效地促使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彼此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内容,其中有共识也有差异,这正是多样性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人权道路、人权思想、人权理论、人权实践绝不应仅由我们自说自话,而是应当在跨文化的角度上进行多元解读。话语体系、学术范式从相对陌生到相对熟悉的全过程,都需要我们开诚布公地充分交流。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成为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新起点,让我们更多地相互理解,更好地完成提升世界人权的使命。

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局长唐献文为整个研讨会作会议总结。他用四个字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第一个字是“美”,一是自然之美,在北国春城的长春,“人间四月芳菲尽,吉大之花始盛开”;二是人文之美,就是今天的学术之美、学问之美、学者之美。第二个字是“好”,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好、发言交流的效果好,三位专家的会议总结好,有思考追问,有深入阐释。第三个字是“生”,本次研讨会别开生面,通过网络线下结合,实现了“跨越时空”,虽处异地,也能“面对面”地视通万里进行研讨。第四个字是“活”,一是指通过线上线下主题发言这种相互交流的活性;二是发言安排紧凑,既是一场思想盛宴,又如同一场学术“足球赛”,充满活力。而这四个字串联起来,正是“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最后,唐献文先生向会议主办方、承办方、与会嘉宾、会务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吉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周春国再次向与会各方表示感谢。本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进步”国际研讨会胜利闭幕。

 

 

                                             

 

 

友情链接 LINKS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法学院 2018 ©    联系电话:0431-85166014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东荣大厦